工程师学院特高项目

汇佳 & 华晟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 “工场化” 学习体系育人模式案例

新闻时间:2025-06-09

汇佳 & 华晟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基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,构建 “工场化” 学习体系育人模式,将 “精操作、懂工艺、会管理、善协作、能创新” 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精准转化为培养目标,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形成了独特且有效的经验做法。

图片1.jpg

一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

学院立足京津冀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发展需求,以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,明确人才培养目标。将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细化为知识、能力、素质三个维度:在知识层面,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、算法原理等核心知识;能力层面,聚焦编程开发、系统部署、项目管理等实操能力;素质层面,着重培养工匠精神、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。通过与华晟企业深度调研,确定培养能够直接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现场工程师,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。

图片2.jpg

二、课程体系重构

学院打破传统学科体系,重构以 “工场化” 为核心的课程体系。课程体系由基础能力课程、专业核心课程、项目实践课程和企业定制课程四大模块组成。基础能力课程夯实学生数学、计算机基础;专业核心课程涵盖机器学习、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核心领域;项目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,如智能安防系统开发、智能家居控制等;企业定制课程根据合作企业需求,开设特定技术培训课程。

图片3.jpg

三、教学模式创新

采用 “双师共育、项目驱动、分段递进” 的教学模式。“双师共育” 即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,企业工程师负责项目实践指导,学校教师侧重理论讲解;“项目驱动”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,将教学内容融入项目开发全过程;“分段递进” 按照认知实习、专项实训、综合项目实践、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,逐步提升学生能力。例如,在智能安防项目实践中,学生先由企业工程师介绍项目需求和技术要点,再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完成算法设计,最后在企业现场进行系统部署和调试。

图片4.jpg

四、教学资源开发

校企双方联合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。共建线上智慧学习平台,整合课程视频、项目案例、在线测试等资源;编写配套教材,将企业技术规范和项目案例融入教材内容;建设实训基地,配备先进设备和仿真软件,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。同时,企业提供内部培训资料、技术文档等转化为教学资源,丰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。

图片5.jpg

五、教学组织和条件保障

在教学组织上,实行小班化教学,确保教师能够充分关注每位学生。建立校企联合教学管理机制,共同制定教学计划、考核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。

条件保障方面,硬件上,校企共同投入建设 1200 余平米实训基地,配备高性能计算设备、实训操作设备等;软件上,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和文化,营造 “工场化” 学习氛围。此外,建立教师定期培训机制,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,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进修教学方法,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。

汇佳 & 华晟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通过 “工场化” 学习体系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,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成效,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、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。